这就是儒家的天人合一论。
老子和儒家一样,是重视德性而警惕知性的。[33] 因为这种做法违反了人的自然本性,压制了人的自然本性。
但就每一物而言,又是阴阳和谐的统一体。夫何故?以其生生之厚。[19] 后来的韩愈,以道德为虚位,以仁义为定名,则是以仁义为道德的根本内容了。这里,自然代表整个自然界,万物便是自然界的组成部分,人也是万物中之一物,即自然界的一部分。看起来,人和自然界没有任何区别与界限,实际上是一种很高的境界,可以说,真正打破了主客界限,实现了心灵上的安宁。
不仅在人事方面要如此,在对待自然界的万物上也要如此。[60] 含德之人,像赤子一样无所争、无所求,对万物没有任何恶意,更不会为了自己的欲望而去伤害动物。] 但这并不妨碍仁德即是生于天德。
杨伯峻先生说:孔子这话不过感叹光阴之奔驰而不复返罢了,未必有其他深刻的意义。马有力且能够为人出力,孔子难道不知道吗?正因为孔子清楚地知道这一点,所以他从另一个视角看待千里马,这就是马也有德。] 这里隐含着的一层意思是,过一种节俭的生活之所以是一种美德,其中包含爱惜自然资源和能源的意识。这也是知天命的问题,不过,这种知完全落在现实的生命层面上,其中却包含着无限的意义。
否定了上帝,自然界便是最高存在,人与万物都是自然界的产物。孔子并不自许他是生而知之者[《论语·述而篇》。
学而时习之的习字,实际上是从自然界鸟儿练习飞行得到的启发,反复练习,终于学会了飞行。性命之命与命定之命虽然都是命,但是又有区别,后者是形体生命方面的事,前者是精神生命方面的事,后者是事实存在方面的问题,前者是生命价值方面的问题,儒家虽然不主张神形二元,但是着眼点毕竟不同,层次上也有区别。但是还有一层重要含义,即天人、上下一贯,这一点是绝不能忽视的。现代人已经记录下这样的事实,即主人死后,有些马能够为主人而悲伤并绝食而随从主人死去。
这是一个典型的事件,而不是一个孤立的例子。德性的核心是仁,因此说一以贯之是讲仁,这是没有问题的。另一层意思是性与天道的问题,近乎形而上的问题。孔子之所以主张多识这些鸟兽草木的名字,不是从动物学、植物学的角度去获得知识,而是从中学习人与万物相处的道理、对待万物的态度,山梁雌雉,时哉时哉就是很好的例子。
从形式方面说,下学与上达,即经验之学与形而上学是一贯的。孔子两次讲到一以贯之,但是都没有作出说明与解释,这又一次表现了孔子的语言特色。
再好的马,不过是人类的工具罢了。难道不是这样吗?孔子讲这句话时似乎预见到马和其他家畜的命运,因此他偏要不称其力而称其德。
不一网打尽,是为了鱼儿繁衍生息,以尽其天年。在孔子看来,仁智之人不仅有很强的审美意识,而且有很高的道德修养、道德情操仁的核心是爱,这是一种普遍的道德情感,它的实现就是爱人[《论语·颜渊篇》。天地之化即包含着生命意义,化生的概念是后儒提出的,但生化的思想在《易传》中已很明显,并与孔子的生的学说有极密切的关系。在性与天道的讨论中,还有一个重要问题,就是天命与知天命的问题。作为儒家经典的《易传》,对此进行了充分的发挥。
子路之所以拱拱手,可以看作是对孔子这句话的注解,即对野雉表示了一种尊重与感激之情。千里马不仅能为人出力,而且与主人有情感、语言交流,是主人的助手和伴侣,老马识途的故事就是如此。
学诗还有一个重要作用,就是多识鸟兽草木之名。],当然是可以讨论的,因为孔子并没有提出道体这样的概念、范畴。
] 即钓鱼时不用大绳网横断流水而一网打尽,射鸟时不射杀归巢的鸟。忠恕是讲仁的,忠者己欲立而立人,己欲达而达人,恕者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。
子在川上曰:逝者如斯夫,不舍昼夜。一般人很难达到颜子那样的境界,但也有一个生活方式与态度的问题,奢则不逊,俭则固。但乐不仅仅是一种主观感受,而是天人合一境界的最高体验,以山水为乐,就是这一境界的体现。孔子的最高志趣是什么呢?从他对弟子们言志的表态就能看得很清楚。
孔子的天人合一之学正是通过知天命得以实现的。] 从这里可以看出,学诗有多方面的功能。
但是,孔子只是提出天、道(即天道)的问题,却没有直接回答天道是什么的问题。孔子是很重视学习的,学习的目的是为己,即完成自己的德性人格,见之于实际行动,得到人生的乐趣。
康德说,人也有两个世界,一是现象的人,一是本体的人。性命之命与命定之命虽然都是命,但是又有区别,后者是形体生命方面的事,前者是精神生命方面的事,后者是事实存在方面的问题,前者是生命价值方面的问题,儒家虽然不主张神形二元,但是着眼点毕竟不同,层次上也有区别。
这难道不是一种德吗?由此得出的启示是,人对马、对动物难道没有感情吗?难道不知道爱护吗?不应当尊重马的生命吗? 岁寒,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。孔子的知天命之学,就是实现仁德的重要途径。孔子这段话的真义是,天不是能言而不言,而是四时之运行、万物之生长就是天的言说。很多人认为,孔子所说的命或天命,是指客观必然性。
古代农业社会早有钓鱼与打猎,孔子也钓过鱼,打过猎,没有摆脱人类文明的生活方式。一、仁与天有无关系 孔子学说的核心是仁,这是大家都公认的。
只就人类的生活方式、生活态度而言,孔子主张过一种合于义的生活,其中包括节俭的生活方式。] 这里所讲,既非动物,亦非植物,而是河水,但孔子从中体验到的生命意义似乎更加深沉。
孔子自己经常是学而不倦、乐而忘忧,他从经典和历史知识中学习做人的道理,从大自然中所学到的何尝不是如此。在这里,孔子确实有担当使命的意思,但这句话同时又有普遍性意义,即不仅他个人的德性是天之所生,人的德性也是天之所生。